日本人与猫的亲近有天然的有利条件:日式房屋因为有屋檐,能够为猫提供藏身的住所;日本有很多渔港,猫相对较容易获得鱼类等食物。此外,日本人似乎也比别的国家的人更能接受猫的性格。在日语中,人们习惯将狗形容为家庭成员,而会将“主人”“饲养者”类似的词汇用在猫身上,因为对惯于享受自由的猫而言,人类的存在或许只是一种障碍——日本人清楚知晓猫的需求及自己的身份。相比一起共处的家人,给食的“主人”也许才是猫眼中人类真正的角色。
热度: 710℃ |
相关语录
在日本这样一个高度集团化的社会中,随着生存压力不断增加,生活在随时需要看别人眼色的生存法则之下的日本人似乎越来越将猫当作了一种治愈感的源头。
但对于厌猫者而言,这就是莫大的麻烦。“喂了它,就把它带回家,请自己好好养着”,在流浪猫出没的区域,有时能看到这样的告示。每年有不少人向市政机关投诉发情期猫的尖叫及猫留下的粪便。这项条例经过几番抗议、探讨,最终改名为“有关与动物共同相处之规范条例”,2015年7月1日起施行。
艺术家因此越来越强调自己对主流和“体面”的蔑视,进而开始张扬个性。猫自由难驯的性格让它们成了先锋艺术家反传统精神的象征。作家夏多布里昂就说:“我爱猫的自由,以及它几乎忘恩负义的性格,这让它拒绝依附任何人,无论是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还是在贫民窟中。”
法国作家泰奥菲勒·戈蒂埃在诗中多次让猫化身踏足黑暗的精灵,并为它的神秘而激动。雨果要是看不到爱猫在他的房间里,就会郁郁不乐。乔治·桑和她的猫共用一个盘子进餐。
2014年12月12日,京都制定了《京都动物爱护宪章》,这在日本亦属首创。内容不仅从动物保护角度对宠物主人做出种种规定,还要求路人,包括游客,不得随意饲喂野猫,即“不可以通过动物给别人带来麻烦”。这条主旨令很多爱猫者大为不满,认为这才是政府的本意,打着漂亮的旗号,实则是要让野猫自生自灭。
“为什么日本人的Instagram(一款网络图片社交软件)上只有猫和美食?”Instagram总裁凯文·希斯特罗姆曾这样问道。 现在风靡全球的猫咖啡店,在日本国内共有196家,而除日本之外的国家中仅有25家。日本还制造出了众多广为大众熟知的猫卡通形象,比如哆啦A梦、Hello Kitty(凯蒂猫)等。日剧也经常会自然地在主人公家里设定一只或是几只猫的角色。